食蚊鱼是全球危害比较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,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都发现了食蚊鱼的自然种群。在国内,食蚊鱼的口碑可以用“两极分化”来形容。我国最早于1924年引入这一物种,初衷是为了消灭蚊虫、减少疟疾的传播。在引种初期,食蚊鱼确实起到了很不错的控蚊效果,但野生种群给入侵地造成的生态冲击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。

雌性食蚊鱼,黑色斑点是标志性特征
野外的食蚊鱼繁殖速度快,适应能力强,目前已经扩散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,云南受灾尤其严重。令人担忧的事是,食蚊鱼不仅侵占了南方的平原河川,近年来还有向高原和北方地区扩散的趋势。部分地区的食蚊鱼还出现了明显变异,充分适应了入侵地的生态环境。
食蚊鱼:个头不大,但非常能“生”
食蚊鱼是一种卵胎生的鳉科鱼类,体表呈黑色,体侧有绿色斑块,外形神似中国的青鳉鱼。食蚊鱼的体长一般只有1~5公分,而且雌鱼的体型明显比雄鱼更大。在自然水域,成年的雌性食蚊鱼比较大能长到6公分左右,但这样的大型个体并不常见。

雌性食蚊鱼(左)与雄性食蚊鱼(右)
体型小,往往意味着生长周期短、世代更新快、繁殖能力强。刚刚出生的食蚊鱼经过1个月的发育就能达到性成熟,之后便开始繁衍后代。理论上,只要水温在0~40℃之间,食蚊鱼都能够正常繁殖。而在中国南方,每年4~10月份的水温都很适宜,一年中食蚊鱼有半年多的时间都在繁殖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美国的研究学者发现,食蚊鱼从比较好胎到第二胎所间隔的时间最短只有几天,最长有2周左右,生殖行为非常活跃。在每年夏季,食蚊鱼的繁殖会进入盛期,届时,珠江流域的大部分支流中都能发现大量的食蚊鱼幼鱼。

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,观察结果均显示:食蚊鱼的个体越大,繁殖能力就越强。一般情况下,食蚊鱼一年能产5胎仔鱼,每胎的后代数量从10~50尾不等。这样算下来,一条食蚊鱼一年最多能产下250个后代,繁殖能力相当强悍。
食蚊鱼不断扩张,食性是个谜团
可能很多人都认为,食蚊鱼体型小,应该和银鱼一样,都是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。但事实上,食蚊鱼除了是“蚊子杀手”之外,还会贪婪地捕食本地鱼类的鱼卵以及刚孵化出的仔鱼。
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,无论是在原产地还是引入地,食蚊鱼都往往扮演着高级捕食者的角色。

关于食蚊鱼的食性,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见。不过,2011年时国内已有文献报道:研究人员在一条体长2.41公分的雌性食蚊鱼消化道内发现了3条罗非鱼仔鱼,仔鱼的体长在5.67~6.68毫米之间。这意味着,不起眼的食蚊鱼可以在仔鱼阶段对罗非鱼的种群构成一定威胁。
既然如此,那么食蚊鱼是否会以四大家鱼、鲤鱼、鲫鱼等重要经济品种的仔鱼为食呢?这一问题的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,唯有进一步的解剖调查可以验证。根据食蚊鱼的食性特征来看,国内的大宗淡水鱼大概率是“难逃一劫”。

罗非鱼的仔鱼
食蚊鱼能够快速扩张,和这种“投机取巧”的取食行为有着密切联系:食蚊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食性。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,人们开始注意到食蚊鱼对引入地的蝌蚪具有明显的捕食偏好,在成年食蚊鱼的胃中,蝌蚪的残余组织被发现了不止一次——而在此之前,大多数人都以为食蚊鱼只吃蚊子的幼虫。
再如2002年,西班牙的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东部的食蚊鱼展开了野外调查,结果发现当地的2种土著齿鲤深受食蚊鱼的威胁。无独有偶,在澳大利亚,食蚊鱼的引入导致当地的绿金腹蛙急剧减少,野生种群险些走向灭绝。

5公分的大型食蚊鱼
视线回到中国,唐鱼和中华青鳉也深受其害。从60年代以来,云南澜沧江流域的青鳉种群随着食蚊鱼的引入而急剧减少,局部种群已经灭绝;而在华南地区的河流中,食蚊鱼和唐鱼往往同时存在,种间竞争异常激烈。食蚊鱼究竟会给唐鱼、青鳉鱼带来怎样的影响?这正是当前急需研究、论证的科研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