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方案:慢慢将饲养温度提高到28—30℃之间的某个固定值即可,并持续保持。
内部疾病问题:红鹦鹉鱼身体内部的慢性疾病问题,也会造成体色逐渐发白。如腹水,曾经饲养过一条红鹦鹉鱼,长达3个多月的腹水病,肚子一天天变大,颜色从红色逐渐变得很白,直至死亡。长期的慢性腹水,肠炎等问题,会导致红鹦鹉鱼逐渐掉色。
品种差异问题:红白鹦鹉鱼(也称雪山鹦鹉鱼),体色自带白色,基本不可改变。
雪鹦鹉鱼,浑身雪白,眼圈有零星的红色,这种鱼应该属于基因变异的产物,发白的体色不可逆转。
黄鹦鹉鱼,黄黄的体色,在某些灯光或者环境的作用下,看着发白,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。
环境色问题:鱼会随着环境改变体色,这是鱼试图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保护本能。一般来说蓝色背景和黑色背景的鱼缸,红鹦鹉鱼的发色会更好一些。
灯光因素:把红鹦鹉鱼拿回家,发现不如水族店的红,甚至发白,也有可能水族店用的是红灯:红鱼不红水的灯,因此拿回家后如果是白灯饲养,就打回原形了。
新鱼到家:无论是水族店购买还是长途网购,新鱼到家都会存在适应水质和环境的问题,这时候鹦鹉鱼状态不稳定,颜色可能会发白。
换水因素:
鹦鹉鱼喜欢弱酸性的老水,在大量换水的前后,受水质和水温的影响,可能会短暂的发白,一般很快便能自行恢复。

打针上色:
因为虾红素价格贵,且上色周期长,很多商家不愿意用虾红素,也不愿意等待太久,会采用给鹦鹉鱼打针上色的方式,来增加鹦鹉鱼的卖相,毕竟红艳的外表,更受消费者喜爱。
这种鱼一旦被买回去,随着鱼的新陈代谢等,这些色素会慢慢溶解在水中,然后鹦鹉鱼会出现身体发白的情况
惊吓因素:
猛拍鱼缸,长时间不开灯后突然开灯,或者其它大体型鱼入缸等,短时间会造成鹦鹉鱼紧张,害怕,扎堆等,但是随着惊吓的终止,新的混养关系建立,鹦鹉鱼会慢慢恢复体色。
鱼被压制:
一缸鹦鹉鱼,难免有个体恃强凌弱,欺负其它弱小,遭受欺负的个体,心理压抑,吃不上食物,状态难免低落,身体颜色可能会发白。

个体差异:
每条鱼都是独立的个体,个体差异肯定是存在的,同样一窝鱼,在同样饲养条件下,最后体型大小,颜色,性格都会有差异。不排除出现基因突变的鱼,体色发白。
或者一些鱼因为体表无法观察的健康问题,或者鱼之前有过大病,都可能会造成鱼的体色发白,有些发白可能是永久性的。